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养精气”,在二千多年前《黄帝内经》已经提出健康饮食的合理结构。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,饮食精细化,鱼肉、果菜等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,导致饮食失调,疾病横生。因此,重建合理饮食对健康生活有相当意义。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食材希望有所帮助 1、粳米 能益脾胃,竹沥清热、除烦渴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《千金方·食治》中强调说,粳米用于胃热口渴、烦闷,能养胃气、长肌肉;《食鉴本草》也认为,粳米有补脾胃、养五脏、壮气力的良好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引张耒《粥记》云:“每日起,食粥一大碗,空腹胃虚,谷气便作,所补不细,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。”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。此外,粳米在《伤寒论》等书的古方中亦多加入,用意各不相同:治“少阴病,下利,便脓血”的桃花汤(赤石脂、干姜、粳米),能益脾胃而补虚;治“伤寒解后,虚赢少气,气逆欲吐”的竹叶石膏汤(竹叶、石膏、半夏、麦门冬、人参、甘草、粳米),能滋养胃液;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),能益胃、保护胃气。 ![]() 2、苦荞米 味苦,性平寒,能实肠胃,益气力,续精神,利耳目,炼五脏渣秽。苦荞麦具有降血糖、降血脂、降尿糖、防便秘等功效。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,三降食品。出产于高寒山区,绿色天然,纯净无染。 ![]() 3、糯米 补中益气;健脾止泻;缩尿;剑汗;解毒。适于脾胃虚寒泄泻;霍乱吐逆;消渴尿多;自汗;痘疮;痔疮等症。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,有补虚、补血、健脾暖胃、止汗等作用。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、食欲减少、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、气短无力、妊娠腹坠胀等症。糯米有收涩作用,对尿频、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。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。糯米不宜一次食用过多。糯米性粘滞,难于消化,不宜一次食用过多,老人、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。 ![]() 4、黑芝麻 当代医药学研究结果表明,黑芝麻有显著的医疗保健功效。黑芝麻中的维生素E非常丰富,可延缓衰老;润五脏、强筋骨、益气力;可强壮身体、益寿延年、滋补肝肾、润养脾肺。肺阴虚的干咳、皮肤干燥及胃肠阴虚所致的便秘,产后阴血不足所致的乳少,都可以得到缓解或根除。 ![]() |